新闻中心

推陈出新 异彩纷呈 亮点不断

2014-02-21

来源:中国体育报
 

亮点一 明确职能定位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中心自1998年更名成立以来,紧密围绕体育工作的大局,以基础工作内容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工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成立之初的7项具体职责基础上,中心又陆续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支援西部地区教练员、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退役运动员职业辅导、总局系统外籍文教专家聘请、干部教育培训、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等工作任务,承担的工作任务、肩负的服务职能与中心成立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中心实际承担的工作任务,总局于2013年1月对人力中心主要任务调整为“开展运动员职业辅导等工作,负责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日常管理,开展国际体育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人事人才服务”,并明确了11项具体职责。

 

工作开展包括运动员职业辅导、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免试入学等服务工作;承担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工作;开展国际体育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负责外派体育技术人员的派出与管理,协助总局各单位办理聘请外国文教专家的有关手续;开展优秀运动员、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体育系统支援西部地区教练员工作,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承担体育系统相关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培训;承担体育教练员、科研、卫生系列职称评审的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完善体育人才信息库,提供相关的人才信息服务;承办总局系统运动队奖励审核、教练员职称外语考试、人才(工资)统计、专家休假、年度考核民主测评等工作以及承担相关单位委托的公开招聘人员、公开选聘中层领导干部工作;承办总局机关及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人事档案管理,为总局系统单位、个人提供人事代理服务;完成总局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调整后的任务和职责,更加明晰了中心的公益性属性,既为运动员提供公益服务,又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也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同时为总局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亮点二 支援西部教练员喜获佳绩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促进东西部体育协调发展,人力中心在总局人事司领导下,积极开展支援西部地区教练员工作。人力中心分别向重庆、西藏、甘肃、青海等8个省、区、市选派了来自山东等10个地区的18名教练赴西部地区开展进行支援工作,项目涉及举重、射击、射箭、跳水、田径、手球、武术、摔跤、柔道、跆拳道、皮划艇、铁人三项、单板滑雪等13个项目。

 

4年间,选派的支援教练员在西部地区克服生活和工作困难,发扬奉献和忘我的工作精神,结合受援地实际,一心扑在训练上,从实战出发,严格管理,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指导,为西部竞技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所执教的队伍整体竞技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第三周期支援西部地区的教练员们,带队为西部受援地区斩获4金2银2铜,并在一些项目上,为西部受援地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亮点三 干部教育培训成效显著

 

2013年,围绕总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在总局人事司具体指导下,人力中心坚持争创特色、注重实效,将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相统一。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27次,累计培训人数5400余人次。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84人次(“百人计划”培养对象97人次)。

 

结合培训工作需要及总局相关要求,人力中心以思想理论教育为主线,坚持举办周末课堂、移动培训;围绕培养创新能力、提升业务水平,突出服务体育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秉持培训服务实践理念,举办专题系列培训;“因班制宜”、突出特色,完成创新能力建设、劳动工资、保密、文书档案、政务信息化、“百人计划”培养对象知识更新及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项赴美培训等受委托培训任务。

 

作为总局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之一,人力中心积极发挥作用,全力推进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得到了总局相关单位及总局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刘鹏局长、杨树安副局长先后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总局直属机关党委指导下开展的党员教育移动培训工作做出批示,给予肯定。同时,由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移动培训成效显著,中心被总局普法办推荐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

 

亮点四 援缅教练圆满完成任务

 

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于2013年12月11日至21日在缅甸成功举行。根据中缅两国政府换文规定,应缅方要求,中方承担了本届运动会的技术合作项目。这是中国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援外项目之一,是中缅体育文化交流的典范。人文教育领域的合作是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南亚运动会,拉近了两国的“胞波”情谊,拓展了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成为互利合作的亮点。

 

作为本次援缅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商务部的领导下,人力中心与中体国际公司密切合作,拓宽思路、深挖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了13个项目、26名教练的选派工作。中国援缅甸教练组在缅甸工作的一年中,成绩显著。经过他们训练的缅甸运动员在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上取得了14金、21银、18铜的优异成绩,帮助缅甸在东南亚运动会上历史性地获得金牌总数第2、奖牌总数第4。全体教练员在缅执教期间,与缅方运动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真正成为中缅友好的使者。

 

亮点五 引进国际奥委会运动员职业项目
 

按照总局部署,在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的协助下,通过中心与德科集团代表的洽谈,报经国际奥委会及中国奥委会批准,中心于2013年2月与德科集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引进国际奥委会运动员职业项目。

 

签约后,按照国际奥委会要求,中心确立了中国奥委会联络人,负责国际奥委会运动员职业项目联络工作,向国际奥委会及总局双向报告相关事项。

 

为推广国际奥委会运动员职业项目(中国奥委会项目),中心于2013年3月与德科集团、冠军基金、外企德科以及外企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初步确定中心、外企德科及冠军基金3家合作推广国际奥委会运动员职业项目的思路。

 

经进一步协调、沟通,报经总局批准后,中心联合外企德科、冠军基金以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3所高校举办了4期运动员大学生国际奥委会运动员职业发展项目培训班,共有138名运动员大学生参加了培训。参训学员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远超过其对培训班的预期。

 

亮点六 18人获高级职业指导师称号

 

2013年11月,由中国就业促进会和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的“第二届高级职业指导师年会”在广州召开。经人力中心推荐参评的体育系统职业指导师有10人荣获“星级职业指导师”称号,8人荣获“首席职业指导师”称号

 

10名星级职业指导师是:刘建民(河北)、冯静(山西)、赵忠胜(吉林)、隋晓奇(黑龙江)、范素萍(江苏)、楼燕(浙江)、刘晓蓓(安徽)、吴志伟(山东)、汤云雄(云南)、王淑慧(新疆)。8名首席职业指导师是:刘颖(河北)、刘璐萍(辽宁)、陈志远(吉林)、关潮(黑龙江)、张宜龙(江苏)、秦旭(安徽)、韩民华(山东)、胡卫星(广东),其中范素萍被评为“职业感动人物”。

 

这些体育系统的职业指导师是开展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的骨干模范、业务能手、技能标兵。这既是体育人的重要荣誉,也是社会对体育系统职业指导工作的高度认可。此事项被收录于《2013年中国体育年鉴》。

 

自2008年开始,人力中心积极争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单位的支持,主动在全国体育系统引进、推广、普及职业指导理念,大力培育运动员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努力开展各项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职业指导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上,人力中心已举办10期职业指导师培训班、2期专项知识培训,培训工作人员750人次,培养了140多名高级职业指导师和300多名中级职业指导师,以此宣传、推广了运动员职业辅导知识和职业指导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接受培训人员的素质和开展运动员职业指导的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培训吸引了一大批关注退役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的各界热心人士。在普及基础上举办的高级班,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实际指导能力,还扩大了专业人员队伍。

 

现如今,整个体育系统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各个层级、各个方面的,既有运动员保障工作经历、又有专项理论和职业资格的运动员职业辅导人员队伍,其中包括在运动员保障工作一线的很多运动队工作人员。培训班上的很多学员已成为当前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的骨干、积极分子,很多人已开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给运动员讲课,做职业指导,开展职业辅导工作。

 

亮点七 职业技能大赛成果丰硕

 

2013年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于11月27日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开幕。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是体育行业首次举办以“岗位技能大练兵”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竞赛活动。

 

大赛共组织动员全国27个省、区、市开展了竞赛选拔活动,涉及两个专业领域的2295名技能人才。27个地区以及总局直属机关工会的28支代表队、221名技能选手参加了全国总决赛。

 

大赛从筹划到举办,历时一年时间,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工作经验,推动了体育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促进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专业化建设,提升了体育多元功能的社会认知度等。

 

亮点八 举办国家健身教练专业大会

 

2013中国国家健身教练专业大会暨全国健身教练职业技能竞赛顺利在京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19个代表队的120名职业健身教练在参加专业培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3天的技能竞赛。在延续前三届专业大会思路的基础上,本届专业大会将竞技比赛融入人才培训,形成了以赛代培、以赛代练,技能竞赛为主、专业培训为辅的组织形式,通过竞赛、培训两种模式进一步夯实健身教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专业基础。

 

经过四年的持续积累,健身教练专业大会从无到有,已成为中心重要的自主品牌活动,在健身产业的影响力迅速提高。

 

亮点九 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2013年人力中心继续组织开展了“全民健身万里行”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并在活动中注重发挥聚拢资源的作用,建立和加强与健身市场一线的密切联系。

 

“全民健身万里行”于2013年5月在北京举办启动仪式后,陆续在青岛、沈阳、北京、成都、杭州举办了五站主题活动,并按计划走进了近200个社区,开展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全年共计协调、组织60余人次奥运冠军等优秀运动员参加全民健身互动。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李雪颖 摄影任忠言

 

上一篇:劳务派遣单位准入“门槛”提高

下一篇:“律·动中国”全国法律巡讲活动上海收官

返回